山东省医学会第九次灾难医学学术会议在济南召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7-03    信息来源: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6月28日,山东省医学会第九次灾难医学学术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汇聚了省内外灾难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学科前沿进展与实践经验。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侯世科致辞,高度评价山东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为推动省内灾难医学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对新一届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学术交流环节精彩纷呈,多位专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宝贵经验。侯世科带来“应急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研发探讨”分享,系统阐述了应急医学学科的建设背景、路径与实践经验。他强调,灾难医学发展亟须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应急医学学科体系;应着力制定标准化的救治规范、队伍建设及培训标准;加强灾难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国家级培训演练中心并分层级开展专业培训;还应深化灾害管理、智能装备研发、心理救援等关键领域研究,推动救援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菅向东带来“急性中毒救治,在探索中前行”分享,通过大量成功救治案例,详细介绍“精准诊断-个体化救治-多学科联动-基层赋能”模式。该模式显著提升了急性中毒救治水平,为全国灾难救援及中毒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强调中毒救治的核心在于“以毒物检测为基础,以脏器保护为核心,以降低致残致死率为目标”,并成功实现了从“一病一策”到“一人一策”的个体化救治方案升级。

康海分享了“由出院存活率视角看CCPR与ECPR”,从改善患者出院存活率的角度,深入分析传统心肺复苏(CCPR)与体外心肺复苏(ECPR)的应用价值。指出CCPR是急救体系的基石,其成效高度依赖公众教育普及与早期有效干预,而ECPR为难治性心搏骤停(CA)患者提供了新的救治路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推动CCPR与ECPR的无缝衔接、发展多模态神经保护策略、加强区域性ECMO中心建设。优化从现场CPR到ECPR高级支持的完整“生存链”,结合病因精准治疗与神经功能管理,是提升CA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王志勇分享“骨盆骨折大出血的评估与紧急处理”,重点讲解了骨盆骨折大出血的快速评估与紧急处理流程,强调救治的核心是与出血“赛跑”,需快速识别不稳定骨折并尽早启动止血流程。推荐采用三级阶梯式止血策略:一级(骨盆束缚带+输血)、二级(介入栓塞/填塞)、三级(损害控制手术)。同时需警惕忽视隐匿性静脉出血、过度追求骨折复位而延误止血等常见陷阱。同时指出,多学科紧密协作和标准化流程是降低此类创伤死亡率的关键。

刘东兴分享了“挤压综合征综合救治”,深入剖析了挤压综合征的病理核心——肌肉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全身连锁反应。强调救治关键在于现场快速补液、预防致命性高钾血症。医院阶段需早期应用血液净化(CRRT联合血液吸附)及多器官功能支持。特别指出,灾难救援中需强化“狭窄空间医疗”专业技能培训,以避免类似“陈坚事件”的悲剧重演。

贺麒龙分享“多氯联苯暴露对哺乳动物生殖系统损伤及表观遗传的影响”,讲解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多氯联苯(PCB118)对生殖健康的危害研究。PCB118通过直接损伤生殖细胞、诱导氧化应激及扰乱表观遗传调控(如印记基因甲基化异常),导致跨代生殖毒性。其作用机制涉及激活AhR/CYP1A1通路、积累活性氧(ROS)及上调凋亡信号,最终引发生育力下降和子代发育缺陷。

山东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阎晓然作大会总结发言,指出本次会议汇集灾难医学多个关键领域的权威报告,充分展现该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进展,内容涵盖学科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具体危重症救治模式创新以及环境危害健康机制研究等核心议题。未来,灾难医学分会将致力于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优化救治流程、深化多学科合作以及夯实基础研究,努力提升我省灾难预防、应对和整体救治能力,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供稿:山东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初审:王  健   隋  意

编辑:张晓涵

审核:戴文钧

终审:张伟忠

山东医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东新路6号 电话:0531-88955089
邮编:250014 邮箱:sdsyxhbgs@163.com
鲁ICP备14026106号-1